欢迎访问南京智业天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网
唯一热线:025-58601833

突破单一思维逻辑的“新面孔” ——以25年四川卷等真题中的“批判性思维”为例

责任编辑:  录入时间:2025-7-29  阅读次数:80

突破单一思维逻辑的“新面孔

——以2025年四川卷等真题中的“批判性思维”为例

历史研究员   杨蓉卉

      “新”、“变”似乎成为高考中的“风向标”。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下的历史真题命题中的“新”的典型表现为以“大主题、情境化”为趋向,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在追求情境化命题风格之外,今年部分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真题中出现了一些“新面孔”,“新面孔”们打破线性历史叙事、超越断代史局限、突破区域史壁垒、挑战传统认知框架,他们更加“开放”、更能全方位考查历史学科素养,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他们往往要求考生超越机械记忆,在复杂的历史情境中构建逻辑链条,形成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

      “新面孔”中最典型的代表即非选择题中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独立、有目的地分析客观现象,得出事实、观点和论据的能力,它鼓励认知主体不片面接受某种观点,而是进行深入思考和质疑,在独立思考中得出理性、客观的判断,养成开放兼容的精神。这种“批判性思维”往往以情境式风格为包装,展现梯度性的思维引领、进行综合性的素养构建。

         以25年四川卷第18题为例,该题以历史文献整理所得明代户口数量变化数据为情境,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谓是今年四川作为自主命题第一年的“点睛之笔”,更是在考后被“骂”上了热搜。通过对该题的研究可对“批判性思维”式的命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一、以情境为“外衣”,助力思维发散。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广阔、开放、灵活的思维体系,以真实性情境为“外衣”,丰富性情境以开放的主题引领、多样的内容素材和发散的问题设计拓宽思维层面,助力思维发散。在主题上,该题的主题是“明代户口数总平均值与变动幅度”,从单一朝代的户口数量为切口,引导考生以小观大,从不同维度、不同立场认识历史现象,为考生提供开放的认知场域。在内容上,本题以明朝洪武至天启年间户籍变化为情境,展示了梁方仲《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明代户口田地及田赋统计》中的表格,考查学生对人口统计数量变动与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认识。同时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本题需要学生秉持“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精神,用“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的史料实证原则去思考问题。

        二、以教材为依托,串联基础知识。

        指向批判性思维的问题解决需要考生对必备知识的深刻掌握和自如运用,该题考查考生对必备知识的归纳、演绎和推理能力。该题考查了学生明朝时期的大背景,如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乃至全球史观下的物种交流等相关知识,涉及《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纲要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选必一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必二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等内容。重构知识关系,伸展知识逻辑,拓建学生的知识版图。

        三、激发梯度性思想,实现认识进阶。

       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够活用逻辑思辨,从多个视角思考并解决问题,生成新的认知,从多个视角打开自己的认知视野。题干要求指出材料中任意一处可疑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从数据图表中,实际上有三处时数据可以引发思考:其一是明代前期户口数都呈下降趋势,这与该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史实相违背;其二是明朝中期户数增加,户口数却下降,统计明显不符合正常逻辑;其三是明朝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人地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人口有所增长,但是表格统计中的户口却始终没有超过明朝前期。由此,考生需要从户籍制度演变、明代中后期南方社会经济的新变化等所学知识中提取相关信息,使用史料加以阐释。

       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学科素养存在着高度契合,批判性思维让考生的核心素养更加深刻全面,推动综合性素养的建构。学生能够从不同认知视角认识明朝的经济与社会变革,能够结合具体的时空条件理解历史书写,区分史事本体和不同解释,合理辨析并运用不同类型、不同倾向的材料建构历史认识,运用对比、分析、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解释历史。如对明朝后期高产作物引进背景下,人口不升反降的“存疑”,联系当时的张居正改革中推行“一条鞭法”, 折银纳税,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力趋于减弱,户籍制度在部分地区的推行不力,导致正式被登记在册的人口远低于实际人口;也可联系明朝中后期皇族、勋贵对土地的圈占、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导致大量户口隐匿,封建国家与豪强地主对户口资源的争夺。

       此类的“批判性思维”的命题也出现在今年湖南卷第17题第(2)中。材料二中提出了“长城害惨了欧洲”的观念,设问(2)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并分析“长城害惨了欧洲”的历史解释的误区。长城是老题材,但考察视角令人耳目一新,空间不同之处,尤其是对欧洲的影响过分夸大的考问,富有思辨意义。此外还对纲要上、纲要下、选择性必修等五本教材相关知识进行整合,通过两幅地图将人口大迁徙及中外联系相关知识点串联。该问需要从不同维度批驳历史解释的错误,可以从长城防御带来的积极作用、游牧民族迁徙的客观效应、罗马帝国自身衰亡的多重因素、文明交融带来的历史演进等视角展开阐释。

      历史是立体多面的,批判思维深化理性理解,理性理解促成开放解释。今年多个省份的出现的批判性思维命题,为我们日常原创命题工作带了深刻的思考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