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智业天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网
唯一热线:025-58601833

从2025年语文高考真题看如何促进我们的命题工作

责任编辑:  录入时间:2025-7-30  阅读次数:86

2025年语文高考真题看如何促进我们的命题工作

语文研究员   严萍

一、选材:兼顾多元价值与文化传承

2025年全国一卷的信息类文本选自黄岳渊、黄德邻父子合作的园艺学著作《花经》,主要介绍了花木栽培的科学技术和经验,体现出对生活智慧的关注,尤其是最后一段中有关育树与育人的议论,体现出辩证的科学思维。全国二卷的信息类文本选取了习近平关于文风建设的论述与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片段,强调文风要务实,语言要规范。全国一卷的文学类文本选取了老舍的两篇文章,一篇选自长篇小说《鼓书艺人》,一篇选自散文《我为什么离开武汉》,展现了抗战背景下的家国情怀。全国二卷的文学类文本选自《儒林外史》,这是多年来第一次选取章回体小说,通过描写市井奇人,展现了理想人格的坚守。还有全国二卷的文言文选取了郗氏父子事迹探讨忠孝”的内涵

整体来看,两套试卷的选材都体现出立德树人的理念和对家国情怀的关注,强调对考生能有一些正向的启发,因此,我们在编制模拟试卷时,也要注重从时代主题、历史文化中挖掘积极向上的素材。可以建立一个素材库:信息类文本按照“科技前沿”“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主题进行分类,文学类文本按照散文、小说等文体进行分类,平时注意搜集填充,实时更新。

我这里有一些渠道可供分享:像《光明日报》会开设一些专题栏目,比如《改进文风大家谈》栏目,会发表很多作家有关文风改进的建议,像王蒙、余秋雨、马伯庸这些知名作家都曾经在专栏上发表过文章;再比如《重温红色经典》栏目,基本都是选取的主旋律小说,选用这个栏目的文章作为素材,在主题上、立意上、设题上应该都是没有问题。还有《解放军报》,经常发表军旅小说,《人民文学》中发表的散文、小说,也都比较适合选做文学类文本的素材。

二、主观题命制:聚焦整体布局与思维深度

以全国一卷文学类文本的两个主观题为例,第8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段落的丰富意蕴的理解,第9题将文学作品与作家创作观念相结合,考查作家创作与时代背景的关联的探究。第8题重“点”,第9题重“面”,两题点面结合,既体现了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又表现出对思维深度的考查。因此,我们在命制模拟题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在确定好素材后,先从主题、表达特色、情节等角度对文章进行整体分析,然后选取其中最核心的点,来命制主观大题。

要注意的是两道大题在命制时,除了要体现出思维深度,还要注意避免答案相互关涉。比如,第8题考查某一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丰富内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进行回答,第9题考查标题的内涵,这也可能会涉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这样两道大题就有重复之嫌,所以在命题时要注意整体布局,避免做无用功。

同时,主观题设计从文本中来,到思考中去,避免机械答题。比如,全国二卷第9题是有关王太下棋的评点题,鼓励学生从众人嘲笑”和“王太大笑中挖掘出市井小人和方外高人的阶层与人格差异,体现个性化解读。因此,我们的试题在命制时,也可以设置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维。

此外,主观题强调现实关联,也就是创设生活情境。比全国二卷第4题,给出了某中学实验室的一条注意事项,说“实验操作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题目要求对这一“注意事项”进行评析,实现文本知识与生活场景的迁移。但创设情境时要注意设之有效。我之前命制过一道题,是这样的:李老师在讲解《自然选择的证明》时,提及阅读这类专业性强的文章,应学会把握整体思路,体会其中严密的论辩逻辑。请据此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述思路。”这道题有情境,且关联了教材,但互审老师指出,其实这个题干的情景是无效的,就算删去了前面的情境,也不影响题干的理解。所以,创设情境要避免浮于表面。

三、客观题命制:强化文本细读与逻辑辨析

其实,不只是2025年的高考真题,从近三年的高考真题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对一些固定的艺术手法的考查,都会结合细致具体的内容来呈现,体现出反套路的趋势。例如,有关人物形象的考查,很少会出现“运用外貌描写”“运用神态描写”等语句,取而代之的是具体的细节,全国一卷第7C项是“方宝庆看着小孩发愣,头上‘慢慢地积了厚厚的一层’黑煤灰”,这里其实考查的就是神态描写,但选项并未直接表述出来,而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来考查学生对此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命题时,客观题选项设置要注意紧扣文本细节,避免出适用于任何文本的万能选项。比如“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外貌等多种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特征”,像这种万能选项就与高考注重文本细读的要求不太相符。

同时,客观题的命制还要注重逻辑推理。比如,全国一卷第2D项,先给出一句话,再指出“这句话可全面而形象地回答问十三”,此题错点就在“全面”二字,问十三涉及两个问题,但选项中的那句话只针对其中一个问题,因此并不“全面”。这考查了学生对文本逻辑的整体把握。我们在命制试题时,要注意对逻辑的运用,但同时也要避免逻辑运用的含糊不清。例如,有一个选项说“某个细节表现了人物甲对人物乙的极端厌恶”,错点设在“极端”,从文本来看,厌恶的情感是存在的,但是否极端厌恶可能各人理解不一,因此,将程度的深浅作为考查的错点就可能引发争议,我们要注意避免。

四、新题型模仿:创新形式与核心能力的统一

2025年高考真题变化较大的部分,主要在两题,一是全国一卷的第3题,二是两套真卷的第17题第(3)小题。

全国一卷第3题由选择题变为填空题,且是之前放在运用部分考查的补写语句题,但与语用部分考查上下句之间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同,这里更多的是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筛选能力,个人感觉其实这种考查对学生而言更简单一些,但对命题者而言却并不容易。首先是补写材料的创设,要与前面的文本有内在的逻辑勾连,确保补写内容能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同时,材料中的信息点不能过于直白,而应是分散的、需要整合的,这样才能考查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其次是补写内容的确定性,由于是填空题,答案需要有明确的文本依据,这就要求补写内容具有较强的唯一性,不能过于发散,而命题者准确把握答案的边界。因此,我们在命制这种题型时,要注意把握补写材料的选取,直接能选到合适材料的情况可能比较少,那么我们就可以自己进行改编或直接自己组织补写材料,根据选定的补写语句,补充语境,最后进行整理,以确保材料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17题第(3)小题要求根据图片内容填写古诗文,我们在近期的试卷中已经有了不少实践,这里就我目前看到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①配图中的要素有江水、山峦、圆月,但在黑白色的试卷中,看不出黑夜的背景,圆月可能会被看作太阳,因此,为了避免歧义,我们可以将圆月改为弯月,这样就比较明确了。②用AI生成一支笛子的图片作为题目,但互审老师指出这可能是箫,因为横笛竖箫,图片中的乐器是竖吹的,但后来又发现这其实也不是箫,而是竖笛,是西洋乐器,自然也不可能有古诗文与之相配,因此,我们在使用AI工具时要注意避免这种科学性错误。③真卷中此题的题干为“与图片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是……”,但当给出的图片只有一个静态的物象比如盔甲时,说“契合”就不太合适了,因此,我们可以修改题干为“包含了图片中物象的古诗文名句是……”。

综上,我们在模仿命制新题型时,既要做到得其形,又要做到得其神,还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