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智业天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网
唯一热线:025-58601833

高考语文试题的新变化及其趋势与试题创新的方法

责任编辑:  录入时间:2025-8-5  阅读次数:85

高考语文试题的新变化及其趋势与试题创新的方法

语文研究员  陈冬冬

 

一、关于2025年高考语文试卷的新变化和近年来的命题趋势的概述

2025年高考语文试卷的试卷结构采用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的结构,由2024年新高考卷的四大部分调整为三大部分,将“现代文阅读Ⅰ”“现代文阅读Ⅱ”两部分合并为“阅读”,将“现代文阅读Ⅰ”“现代文阅读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的题干改为“阅读Ⅰ”“阅读Ⅱ”“阅读”“阅读Ⅳ”。

2025年全国一卷,阅读Ⅰ选用了一篇科普文,文体为答问式的文体,第3题由之前的选择题改为补写句子。阅读Ⅱ选用了老舍的一篇小说和一篇散文。阅读Ⅲ选用了四则材料,其中前三篇为记叙性文本,第四篇为议论性文本,第11题考查了文言字词的读音,这是一个新变化。阅读Ⅳ考查了一首宋诗,与往年变化不大。名篇名句默写部分,考查了图文关系,这是2025年高考题的一个重要变化。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将语句衔接、成语填空题都改为了选择题,并考查了图画,这也是2025年高考题的一个重要变化。作文题考查了“阅读Ⅱ”的语句以及课外的新诗,作文主题契合了今年的热点——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2025年全国二卷,阅读Ⅰ选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两则材料,契合了当下“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的热点,第1题的D项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第3题是给材料拟标题,这是一个新变化。阅读Ⅱ选用了《儒林外史》的一回,考查了古典小说,这是最近几年没有出现过的,第9题考查了古典小说中的评点,这是一个新的考查方式。阅读Ⅲ选用了两则材料,一篇是记叙性文本,一篇是议论性文本。阅读Ⅳ考查了两首诗歌,与往年变化不大。名句名篇默写部分也考查了图画。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将语句衔接改为了选择题,考查了关联词语填空,这是一个变化。作文部分引用课内古诗文句子,体现了近几年教考衔接的趋势。

通过对比近五年的高考真题,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

在阅读材料的呈现形式上,阅读以单个文本形式出现的,有2021年新课标2卷、2023年新课标1卷、2025年全国一卷,呈现出每隔一年出现一次的规律;阅读Ⅰ以两个文本形式出现的,有2021年新课标1卷、2022年新课标1卷2卷、2024年新课标1卷、2025年全国二卷;阅读Ⅰ以三个文本形式出现的,2022年新课标2卷、2024年新课标2卷,也表现出了隔一年出现一次的现象。阅读Ⅰ以考查双文本为主要形式。阅读Ⅱ以单个文本形式为主,只有2021年新课标2卷和2025年全国一卷两套试卷中是双文本。阅读Ⅲ文言文无论几则材料,一般都是记叙性的内容要多于议论性的内容。

在文字量上,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二卷超过了8500字,往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字数不超过8300字。其中以阅读Ⅰ和阅读Ⅱ的材料字数增加明显,往年两大题的材料字数3500-3800字,2025年这两大题的材料字数超过了4200字。阅读Ⅲ部分,全国一卷超过800字,全国二卷达到730字,延续了2024年这一大题的命题趋势。

在题型上,近几年的高考语文的选择题保持在10、11道题的量。

二、试题创新的方法

(一)创新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命制相关试题,要坚持“守正创新”,维护“考试公平”,把握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所谓“守正创新”,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守正”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遵循。我们在命制试题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还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或讲话作为我们试题的材料。我们还要守高考语文试题命题趋势之正,在命题时参考高考试题的题型、题量、考点来进行命题。

所谓“考试公平”,就是在选材时要把所有考生考虑在内,不能选择过于时新、过于专业的材料,避免一些材料,部分学生了解,部分学生没接触过,从而造成考试的不公平。

所谓“工具性”,指向语言,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不仅仅要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还要让学生理解语言、利用语言,去学习各类知识,去理解世界。对我们命题来说,我们选材不能单一、狭隘,要关注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所谓“人文性”,就是要关注文本的思想性、修养性、情感性、审美性,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在命题时,就要注意文本的思想内涵,不能选择那些包含消极的、低级趣味的、反动的内容的文本。

(二)创新的一般方法

谈到“创新”,我们先从方法说起。创新最重要的方法,可以概括为“联系法”。

这里的联系包括几个方面的联系:文本与考点的联系;作品(主要是文学作品)与理论的联系;试卷与教材的联系;试题之间的联系;不同媒介的联系(如文与图、表等)。

1)文本与考点的联系。一个文本能考查的点有很多,但是呈现在试卷上的点是有限的。在命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敏锐地挖掘出最有价值的点来设置题目。

2)作品与理论的联系。一般来说,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的题目设置时,可以用到。我们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储备。

3)试卷与教材的联系。最近几年的高考题,衔接教材的题目越来越多,分值也越来越高。比如今年全国一卷阅读Ⅰ的第5题联系到教材的文言文的内容。

4)试题之间的联系。2023年新高考四省联考有一份作文题联系到阅读Ⅰ的内容,2023年新课标Ⅱ卷作文题联系语用题,今年的全国一卷作文题联系阅读Ⅱ。这给我们很大启发,试题之间的联系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来创新,比如现代文两个文本之间是否能产生联系。

5)不同媒介的联系(如文与图、表等)。今年的全国一卷的默写题,语用题都涉及图文关系。我们的其他简答题都可以采用图、表等形式。

(三)创新的切入点

在了解创新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谈谈创新的切入点,包括:文本、角度和形式。

1)文本创新。即我们在命制试题时,要选用新的文本。“新的文本”是指陌生,即没人用过该文本命题,是指切合热点,是指题材或体裁新,不是指时新的文本,或者刚刚出版或发表的文本。从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我们可以看出来,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一直是近几年的热点,但是2023年新课标2卷第一大题的文本选用了《谈谈调查研究》,而这篇文章发表于2011年;2025年全国二卷第一大题的文本选用了《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这篇文章发表于2010年。再比如2024年新课标2卷第一篇阅读选用了有关登月的文本,切合了当年的热点,但文本都是若干年前的。在题材上,最近几年,科普文是比较热门的文体,但我们在命题时不宜选择过于时新的话题,如deepseek等,因为这些信息在一些偏远地区,学生还不了解,如果出现在试题中,会造成区域间、群体间的不公平现象。

2)角度创新。我们以一道小说阅读题为例

【例】有人指出,本文“哀而不伤”,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题干中“哀而不伤”是古代诗论中的一个观点,试题借用过来,它在表意上不影响理解,也能契合文章风格。这个角度就是新颖的。

3)形式创新。我们在呈现试题时,可以采用图表、图画、思维导图等各类形式来命制。

三、如何寻找新的文本

在文本、角度和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文本的创新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下面我们谈谈如何寻找新的文本。

在寻找新文本时,一定要有的放矢,首先对试卷各个部分有一个粗略的规划,确定各个部分的主题,再去查找相关主题的文章。避免茫无目的地寻找。

首先推荐几个网站:

1.找书Z站  https://zh.zlibx.ru/

2.找小说散文等材料:参考网-过期杂志阅读平台  www.fx361.com

3.找文言文:识典古籍  https://www.shidianguji.com/

4.找诗歌搜韵  https://www.sou-yun.cn/

5.查找图书全文:读秀

阅读Ⅰ,一般有文学研究、科普文、政论文这几种文类。文学研究研究的文章,可以从文学研究的大家文集或全集中去找,比如朱光潜、程千帆、童庆炳、莫砺锋、南帆等等,一般涉及古代文学、文艺学等。可以在Z站上找到相关资源。

在光明数字报上也可以找到相关文章,这上面的文章,比较简短,剪裁得少一些,但也有缺点,就是很多人都知道,容易选文相重。

还可以从一些论文网站,比如知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各类微信公众号查找各类文章。

阅读Ⅱ,可以在参考网,大作家的全集、文集,微信公众号上找。

阅读Ⅲ,如果是一个文本,找起来很简单。如果多个文本的话,难度就陡然上升了不少。如果有一点目录学的知识,可能对找古籍文献的内容要简单一些。识典古籍这个网站很好用,可以查找到材料。还可以用百度百科搜索古代名人,在最下方找到历代人对他的评价,再找到相关的文言文。另外,可以用高考题用过的文献以及史论的书籍,比如《考信录》、《通鉴纪事本末》《读通鉴论》《通鉴答问》《通鉴直解》《东莱左传博议》《唐宋八大家文集》以及桐城文派的文集。

阅读Ⅳ,可以在搜韵网站上,通过检索人名或篇名来找诗歌,一般没人出过题的诗歌,要么不好,要么找不到赏析文字。这时候读秀就派上用场了,可以通过检索图书,找到相关诗歌的注释。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该部分文体不一,可以从用查找阅读阅读Ⅰ和阅读Ⅱ的相关路径,找到合适的文本。

作文部分,我们可以结合最近若干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查找材料,比如找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言论、切合热点的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