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智业天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网
唯一热线:025-58601833

2025年高考物理江苏卷特点分析及2026年高考备考建议

责任编辑:  录入时间:2025-8-21  阅读次数:77

2025年高考物理江苏卷特点分析及2026年高考备考建议

物理研究员 高跃

 

2025江苏高考物理试题延续自主命题特色,整体难度较2024年明显回升,注重基础与创新平衡。

一.2025江苏高考物理试卷特点分析

整体难度回调

2025年江苏高考物理难度回调至中高水平试卷结束2024年"简单化"趋势,开始回归江苏传统命题风格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基础题(约60%)侧重核心概念的直接应用(如牛顿定律、电磁感应),但压轴题思维深度显著提升,计算量减少而分析要求增强

中档题(约25%)强化力电综合(如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问题),需拆解多过程模型并灵活迁移规律;

压轴题(约15%):聚焦建模能力与数学工具应用(如数列递推解动态过程、碰撞-圆周衔接分析),突出物理本质理解与逻辑链条构建。

创新方向与考查重心情境设计“传统与现代融合”沿用中国古代物理发现(如古籍力学原理),结合前沿科技(航天器轨道参数),但强调经典规律(开普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新场景中的定量推演

生活实践类题占比提升:如汽车胎压监测、智能寻迹小车等真实问题,要求抽象物理模型并优化解决方案。

实验题开放性与权重双增分值增至约18分,保留教材原型(如油膜法)但创新设问形式(如三极管电路优化设计),强化误差溯源逻辑(如频闪照相中空气阻力分析)要求用物理语言表述实验思想,避免步骤复现式答题。

模块分布稳中有调力学(35%-40%)与电磁学(35%-40%)主导,其中动量定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高频压轴考点;原子物理部分侧重定量计算(如能级跃迁概率)

(二)各题型特点分析

1.选择题:只有1-2道题需要学生动笔计算,其他选择题均不用动笔,只需在脑海中推理分析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另外江苏高考喜欢隐藏式考验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比如选择题中倒数第二个题比最后一个选择题还难,最后一道选择题反而非常普通常规。另外最后的一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可能第一个A项最难,这就是隐藏式考验一个学生的灵活应对能力,考验学生够不够沉着冷静,会不会因为一些困难而乱了节奏。

2.实验题:江苏物理卷只有一道实验题,不像其他省是固定一力一电两道实验题,江苏实验题一眼就能看出与外省的不同,前几问都比较中规中矩,主要就是最后一问,以简答题呈现,需要推理,甚至演算最后判断并陈述原因。实验题最后一问考转动动能,该问类似脑筋急转弯,有胆识,有魄力的学生不用计算就能得分,而有一些学生可能想到了该答案,但是不敢写,因为以前考试从未出现过如此设问。所以江苏高考解题更要求学生胆大心细。

  3.计算题:第一个计算题基本和教材课本原题相同,题干及设问非常简单,90%以上的考生都能得全分。第二个计算题与高一高二期中期末考试题非常相似,查考常规的类平抛和斜抛问题中等水平的考生就能做对。第三个计算题就开始呈现特点,首先题干和情景就比较新颖,三个设问难度梯度明显,大部分考生仅能做对第1,2问,第3问需要较高的数学能力,寻找里面的递推规律。第四个压轴计算题相较于外省高考压轴题有明显的不同,首先题干描述和物理情景图给考生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第1小问绝大部分的考生都能得分,从第2小问开始,大部分考生已经看不懂题干和设问,该题创新性很高,平时的模拟考试几乎见不到类似题型,该压轴题抛弃了以往需要较大数学演算的惯例,而注重思维创新能力,该题承担起了整张试卷的压轴作用,选拔顶尖水平物理考生。

二.2026年备考建议

(一)强化数学工具(如导数求极值、微元法)与信息提取能力训练。 ‌‌

建立50+经典物理模型数据库(如板块模型、等效电源模型),提升模型迁移能力。

2025年江苏高考物理考情在难度、题型、考查重点及模块分布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特点,要求考生全面备考,注重基础与创新能力的双重提升。

(二)复习策略

1.‌构建知识网络‌:物理知识点常跨章节关联,例如力学与电磁学的结合。建议用思维导图串联知识点,例如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再关联电磁学中的洛伦兹力。 ‌‌

2.‌注重基础巩固‌:复习需立足课本,系统梳理基本概念、原理及解题方法,重点突破考纲要求的必考点。 ‌‌

3.‌强化习题训练‌:结合知识点复习加强习题训练,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解题规范和速度训练。完成课后基础题和近3年高考真题(分类练习),记录错题。‌‌

(三)时间规划

1.‌暑期超车期(2025年8月)‌:重点弥补弱科,培养学习习惯,规划后续复习进度。 ‌‌

‌一轮复习(2025年5月至2026年1月)‌:系统梳理知识点,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注重基础巩固与能力提升。

2.专题突破阶段(2026年1月-3月)重点攻克薄弱模块:  
  实验题:掌握12个常考实验(如测电阻率、验证机械能守恒),注意仪器读数(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计算题:规范解题步骤(写原始公式、分步代入数据),训练压轴题(如电磁复合场问题)。
    技巧提升:  
  学会“拆解复杂问题”(如将带电粒子运动分解为匀速圆周+直线运动)。  
  限时训练(选择题15分钟/8题,计算题25分钟/2题)。
  3.冲刺模拟阶段(2026年4月-6月)
   全真模拟:每周2套高考真题或优质模拟卷(如北京海淀、湖南长郡模考),严格计时。  
   查漏补缺:针对错题回归课本,确认概念是否清晰(如区分“电动势”与“路端电压”)。  
   考前1周:复习错题本,熟记二级结论(如“等时圆”模型、平行通电导线相互作用规律)。
 (四)提升物理思维

提升物理思维需要系统性的训练和持续的实践,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分为基础训练、思维方法和实践应用三个层面:

1.夯实基础,掌握核心概念  
  物理思维的基础是对概念(如力、能量、场、熵等)的深刻理解,而非死记公式。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是"惯性参考系"的存在;电场线不仅是图示,更是场强和电势的直观表达。掌握方法:对每个概念尝试用多种方式表述(文字、公式、图像、类比),并思考其适用条件。
   2.构建知识网络  
  物理是一个高度联动的体系。例如:力学中的守恒定律(能量、动量)会在电磁学、热学中重现;波动思想从机械波延伸到光波、物质波。掌握方法:用思维导图梳理章节间的联系,对比不同领域的相似规律(如库仑力与万有引力的数学形式)。
   3.思维方法训练,模型化思维  
  物理学的本质是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模型(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练习:遇到问题时先问:"这个问题与哪个经典模型相似?"对比模型与现实差异(例如:实际弹簧vs理想弹簧的质心运动)。
   4.微积分视角 
   从"变化率"角度理解物理量(如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力是动量的变化率)。练习:用导数重新推导匀变速运动公式.
   5.实践应用,拆解复杂问题  
   分步骤处理多过程问题(如碰撞问题:先动量守恒→再能量分析→最后受力追溯)。  
   6.多角度解题  
   同一问题尝试不同方法(如用牛顿定律和能量守恒分别解斜面问题),比较优劣。
   7.日常习惯

2026年高考可能进一步强化“情境化命题”,平时多关注科技新闻(如超导、人造太阳),尝试用物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观察现象:从生活现象中思考物理原理(如彩虹的形成、陀螺的运动)。刻意练习:每周精解2-3道综合题,完整写出推理过程。交流讨论:向他人讲解解题思路,暴露逻辑漏洞。跨学科联系:关注物理在化学(分子运动)、生物(神经电信号)等领域的应用。
 (五)注意事项

‌避免死记硬背‌:理解公式推导过程,例如简谐振动的回复力公式可通过受力分析推导。 ‌‌

‌关注高考动态‌:及时调整复习计划以适应最新考纲变化。

‌培养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科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