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员 邹欣月
2023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第一时间发布了《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试题评析》明确指出:“试题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鼓励学生在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厚植情怀、锤炼品德、砥砺心志,引导广大青少年勇于创新、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在新时代扬帆起航,笃志前行。”总体上来讲,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培根铸魂体现充分,有两个特点十分突出。
一、与教材紧密相连,注重教考衔接
2023年语文新高考Ⅰ卷加大了与教材的衔接度,呼应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增强了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与能力素养的培养。
现代文阅读I材料摘编自英国作家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通过西方媒体关于在拉美地区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这一事例设题,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该选材关联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中“辨识媒介信息”相关内容。
考卷 | 教材 |
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宇、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因此,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了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
现代文阅读II材料选用当代作家陈村的“知青题材”小说《给儿子》,引导考生关注乡土、关注劳作,感悟一些根本和永恒的道理。该选材关联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劳动”主题。
考卷 | 教材 |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王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 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
第九题题型新颖,要求写文学短评的思路,不少考生感觉无从下手,其实本道考题回应了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单元学习任务,体现了与教材的关联,积极引导注重提升课堂质量,强调对考生能力素养的考查。
考卷 | 教材 |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甲组答案示例: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每点2分) 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每点2分) |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
|
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取了南宋林希逸的七律《答友人论学》,谈论学习的真谛,讨论治学的道理,培养考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该选材关联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学习”。
考卷 | 教材 |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使我们获得不同的启迪。 |
写作试题以“故事的力量”为中心话题,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该作文主题也能从我们的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中找到踪迹。
考卷 | 教材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从毛泽东同志向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人讲述“延安故事”,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故事介绍中国道路和共建美好世界的理念主张,善于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今天,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我们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
同时,教材里本身就蕴含着许多助力表达、促进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命运、展现形象的中国故事。以必修上册为例,就有多种素材可用:《庖丁解牛》中以解牛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要顺应自然的道理;庄子由五石之瓠引发“无用之用”的哲思;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勇于探索、不懈进取、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考生如果能熟读教材,灵活运用,那么在写作这篇作文时必能信手拈来。
纵观全卷,新高考I卷与教材关联度高极高,真正做到了教考结合,以考促教。
二、语言文字运用题回归文本本身,题目依文而设,极具创新意识
今年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变化较大,不同于2022年考查的成语填空、句式变化、修辞鉴赏、人称作用、语句补写,2023年所有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均采用了文字题的形式,分别考查了语句补写、病句修改、重叠词语含义、标点的表现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等,除语句补写外其他均属于新题型,尤其是语言文字运用Ⅱ的三道题目十分具有创新意识。
我们很明显能够发现,考题更加注重与文本的相关性、对考生能力要求更高。比如病句题,以前是选择题的形式,考生甚至可以不用看题,只用通过一些技巧就可以选出答案。后来改成简答的形式,明确指出有语病的句子,要求考生修改,这便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难度。而今年又进行了“升级”,变成了语段式,要求考生通读文段,在十个句子中判断出有语病的三项并作修改,那么考生再像以前一样“投机取巧”就行不通了。再比如对标点的考查,以前是选择题的形式,选择与文中标点作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难度并不大,而今年另辟蹊径,变成了简答题的形式,以文段为依据,要求考生分析标点对句子的表现作用。考生可能知道标点有什么作用,但是基本是浅尝辄止,“套话”居多,而今年随文设题,考查了考生的分析能力及鉴赏能力,有助于深化考生对考点的认识,明确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命题启示
根据以上两个特点,我认为在今后的命题工作中要做到:
1、深入研究教材。对于教材,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熟悉教材篇目”上,而是要去研究它,思考教材到底想教给学生什么,想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对于教材的单元提示、单元任务、拓展资料等都不可忽视,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其实暗含了很多信息,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我们指明思考方向。只有牢牢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本质,我们才能够在命题时将考点与教材有机结合,才能对一张试卷“考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命题就如同“空中楼阁”,命题质量也就无法提高了。
2、创新命题形式。每年的高考题是我们的指明灯,但绝不是我们生搬硬套的模板。从近几年的高考题型变化也可以看出,高考试题也在创新,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同样是考查成语,考查形式从选择题到填空题再到今年的与病句结合起来考查;同样是考查病句,考查形式从选择题到简答题再到今年的文段式······考点是内核,内核是不变的,但是考查形式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因此我认为,命题时既要以高考真题为方向,同时也要在把握核心考点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命题形式,探索多种考查方式,兼顾稳定性与创新性。试着以高考命题人的眼光去命题,跳出思维固式,争取在命题中“抢占先机”。